增强土壤肥力 冬闲时节好积肥
冬季,部分冬闲田土,旧茬依存,土板草覆是常见现象。俗语说“赚冬钱,不如早犁田”, 冬耕能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土壤耕翻后,经过冬季长时间的晒垡和冻垡,可消除僵块,熟化生土,促进土壤散碎,结构疏松,有利于土壤透水通气,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消除亚铁离子等有毒物质,并使土壤中难溶解的氮、磷、钾等转化为易溶物质,以利第二年释放,被作物吸收利用。
冬耕还能将纹枯病菌核、地老虎等一些善于在表层越冬的病虫埋入底层,同时可将稻螟虫等在稻株基部越冬的虫子翻耕出来,破坏它们的越冬场所。冬耕还会将大部分杂草的根暴露于土面,使杂草受日晒、冰冻而枯死。要使冬耕效果显著,翻耕时间以早为好,深度要适宜,一般翻耕稻田七寸左右,旱地一尺上下。只耕翻勿碎平。
稻田翻耕有干耕和水耕两种方法。水耕谓之冬泡,利于下年犁耙,上水易,省工;干耕谓之冬干,利于土壤改良。二者各有利弊,要酌情而定。冬耕时可结合掺客土,粘土掺沙,沙土掺泥。对瘠薄的土地若施些土杂肥或人畜肥,再进行冬耕,则是锦上添花。
冬闲田地翻挖晒垡有如下几大好处。
1.减少杂草丛生,消耗土壤肥力。翻耕后由于对杂草群体进行了破坏肥力较强的土表又被压在下面杂草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受到抑制。
2.减少病虫基数。许多害虫、病菌都是通过晚稻收割后残留在耕作层的稻茬中越冬的稻茬为病虫害提供保温、隐蔽场所甚至提供休眠期所需的少量营养。
3.增强土壤肥力。冬闲田冬耕晒垄后可扩大裸露面积易使整个耕作土层受冰冻、雪雨的冬凌而风化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改善同时有利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排除土壤中的有毒物质促进土壤缓效养分转化为有效养分增强土壤肥力。
冬季农活少,是大积大造农家肥的好时机。但由于气温低,不易发酵,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选址:积肥时,应选择离肥源较近、背风向阳和运输方便的地方。
2、垒堆:粪堆形状好是圆包形,高度在1米以上,以利保温。在确定好堆肥底面后,先铺上一层阴沟土或乱草,再逐层堆放混合均匀的农家肥。堆肥时,要注意适当增加畜粪等热性肥料的比例,减少水和土的用量,这样不但发酵快,而且质量好。
3、防冻:冬季粪堆易被冻结而影响质量,而加大肥堆后热量散发慢,有利于发酵。另外,为加快冻肥发酵,可在肥堆中刨一个坑(肥堆大的可刨两个),坑内堆放杂草,然后点火生烟,慢慢熏闷,但应注意不要明火烧草。
4、密封:在肥堆周围先用乱草覆盖,使之形成一个30~50厘米厚的保温层,然后抹泥封闭,有条件的亦可覆盖废旧塑料薄膜保温。